Search

[#日常劇評]

不是「我們」與「他們」,是「我們」

...

  • Share this:

[#日常劇評]

不是「我們」與「他們」,是「我們」

緊盯電視過了緊湊刺激的兩個小時,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首播的兩集讓人看見台劇又一突破。

故事題材選擇隨機殺人案件和思覺失調者相關案件,很多設定隱隱指向台灣重大社會事件(鄭捷案、小燈泡案等等),卻又因是「虛構」而稍微退開一點,在高爭議、高強度的案件之前,留給觀眾思辨的空間。

在有條不紊的多線敘事和精煉的對白之中,觸碰到非常多的議題:私刑正義、新聞倫理、精神疾病污名(也許後續還有照護者議題)、犯罪與懲罰、創傷和療傷、勞動權益,甚至有帶到一些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及其翻轉的問題。

劇中出現了被害者、加害者、被害者家屬、加害者家屬、辯護律師、新聞台主管、電視記者、報紙記者、精神科醫師、圍觀的群眾⋯⋯編劇選擇戲劇衝突最強的方式去交織角色身上背負的各種身分。人際關係看似多有巧合,但巧合背後又何嘗不能說,每個人心裡都可能背負了罪疚或是傷痛,而在各自的信念和對議題的立場上有所抉擇,或有所迴避?人性的複雜與幽微,在銳利的刀光下一層一層被挑開。然而,觀點雖然犀利、尖銳,但是背後實則是用對台灣社會強烈的情感,鍥而不捨地去叩問「我們」與惡的距離。

是的。是我們,而不是「我們」與「他們」。

今天晚上,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讓人深深感受到編(呂蒔媛)x導(林君陽)和製作團隊強烈的企圖心、紮實的準備和亮眼的成果(有些演員的口條和演法略有瑕疵,但被其他主演群的氣場掩過),期待好的開場氣勢能夠延續到最終集!

#我們與惡的距離
#博客來有完整十集的劇本書!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日常看書,記錄身邊跟書有關的一切。 #日常書評:書評,偶爾影評/劇評 #日常書訊:新書書訊分享 #日常書摘:書摘 #日常書物:書的企劃宣傳、設計、周邊 #日常講座/展覽/表演:隨筆紀錄
View all posts